去博物館,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屋頂造型像船的共享大廳、形象取自帆的展陳大樓——2023年12月27日,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
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三星堆博物館新館、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區(qū)、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等諸多博物館陸續(xù)建成開放,革命類紀念館新增23家。博物館越來越多,去博物館的人數(shù)不斷增長。2023年,僅暑期和中秋國慶假期,全國博物館就接待觀眾5億人次,不少博物館一票難求。
新時代考古博物展亮相國博,鑒往知遠,可以一覽中華文明的絢麗風(fēng)采;漢字中國特展在成都博物館啟幕,方正之間,可以體會文字對民族文化傳承的意義;玉韞九州系列展在陜西歷史博物館舉辦,以玉為題,可以理解中華文明早期形成時的深刻內(nèi)涵……博物館里一場場精心策劃的展覽,讓人們增長知識,感悟文化,探尋文明。
博物館線下的參觀體驗好,網(wǎng)絡(luò)上的分享也進一步拓展了博物館的文化功能——著一身漢服,在蘇州博物館的庭院里拍一次照;沏一杯香茶,用的是金沙博物館面具玻璃杯;鈐一枚朱印,集齊恭王府博物館里的所有景點……
2023年12月31日午夜12點,在北京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里游覽的觀眾,一邊看著工作人員扮演的歷史人物講述永樂大鐘的故事,一邊聽永樂大鐘敲響108下,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參觀博物館,正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在博物館,人們回望來程,是對歷史的尊重和紀念;明確去處,是對未來的期待和承諾。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04日 08版)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
- 以習(xí)近平文化思想引領(lǐng)高校文化育人實踐
- 【這些文化遺存現(xiàn)今的模樣80】“敬授民時”,已走過四千多個春秋……
- 貨車超載爆胎、貨物捆扎不牢……冬季貨運高峰期 警惕這些行為
- 西煤東運主動脈大秦鐵路年運量超4億噸 創(chuàng)4年來新高
- 紅軍傳人、人民衛(wèi)士——延安寶塔消防救援站
- 年糕、豬排、網(wǎng)紅香粽、太空蔬菜安排上 神十七乘組超長Vlog喜迎元旦
- 今晚油價調(diào)整!加滿一箱汽油多花8元
- 西煤東運主動脈大秦鐵路年運量超4億噸 創(chuàng)4年來新高
- 紅其拉甫口岸迎來今年首次通關(guān)
- 降溫通知!冷空氣即將逆轉(zhuǎn)偏暖格局 降溫日歷看哪里氣溫會“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