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考隊考察喜馬拉雅山脈災害鏈
9月7日,在西藏日喀則市一處山體,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客座教授李渝生(左二)和年輕的科考隊員分析地質(zhì)災害問題。新華社記者 杜剛 攝
近日,中科院8名科考隊員進行了為期28天的喜馬拉雅山脈災害鏈考察工作。野外工作完成后,接下來科考隊員將要花費數(shù)月在實驗室進行樣品分析和數(shù)據(jù)處理,撰寫報告。
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是我國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冰湖潰決等多種自然災害并發(fā)及多發(fā)區(qū)。此次災害鏈科考,一方面有助于當?shù)刂卮蠊こ探ㄔO規(guī)劃,另一方面為我國相關(guān)學科提供重要的基礎數(shù)據(jù)。
8月30日,在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客座教授李渝生使用放大鏡觀察巖石。新華社記者 杜剛 攝
8月27日,科考隊員在西藏日喀則市定結(jié)縣一個垂直地面的沉積剖面工作。新華社記者 杜剛 攝
8月22日,在西藏日喀則市亞東縣一處山體,科考隊員使用羅盤,確定巖石的產(chǎn)出狀態(tài)和方位。新華社記者 杜剛 攝
8月27日,科考隊員王昊手握測距儀,對山體進行觀察。新華社記者 杜剛 攝
8月21日,在西藏日喀則市一處山體,科考隊員使用地質(zhì)錘、羅盤等工具,進行地質(zhì)災害鏈科考工作。新華社記者 杜剛 攝
8月27日,在西藏日喀則市定結(jié)縣一處山體,科考隊員郭劍使用標尺,測量湖相沉積物厚度。新華社記者 杜剛 攝
8月24日,在西藏日喀則市一處雪山下,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客座教授李渝生(右四)和年輕隊員們合影。新華社記者 杜剛 攝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任。
-
把課堂搬到“世界屋脊”
65歲的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客座教授李渝生,帶領7名中科院的年輕科考隊員,8月21日至今年教師節(jié),連續(xù)21天考察喜馬拉雅山脈災害鏈,這也是我國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中的一部分。[詳細] -
聚焦高原湖泊 中國二次青藏科考分隊“一錯再錯”收獲多
從首個科考點浪錯采樣“旗開得勝”、到成功為班公錯(班公湖)測量“體溫”,從曲折完成達則錯科考作業(yè)、到茲格塘錯流域表土取樣順利收官……[詳細] -
青藏高原海拔逾4500米巴木錯:科考勇士征服勇士湖
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二次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歷史及其影響”科考分隊,8月3日至4日冒雨完成西藏自治區(qū)班戈縣境內(nèi)、海拔逾4500米高原湖泊巴木錯的科考作業(y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