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也能很“上頭”
【一線講述】
豫劇也能很“上頭”
講述人:中國戲劇·小戲小品獎獲得者、電影《滿江紅》配樂主唱 張曉英
看過電影《滿江紅》的觀眾,一定記得那“魔性”的配樂。鏗鏘有力的豫劇唱腔配上酣暢淋漓的電子音樂,與劇情無縫銜接。作為演唱者,我在短視頻平臺上發(fā)布了相關唱段,獲得了三千多萬播放量,有非常多的網(wǎng)友點贊。網(wǎng)友留言道:“這幾段豫劇太‘上頭’了,配著BGM(背景音樂)走路都帶風?!?/p>
看著網(wǎng)友的留言,我特別開心。我從七八歲開始唱豫劇,師父蘭力老師是“活包公”李斯忠先生的徒弟,所以我一開始唱的也是黑頭。后來,我改唱彩旦,也屬于戲曲中的丑角行當。唱了三四十年豫劇,戲迷朋友不少,但還是以中老年朋友為主。雖然每次演出完都博得滿場叫好聲,可我還是想著,如何能讓觀眾更多一些,年齡層更廣一些。為了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戲曲、喜歡戲曲,我的工作室開設了戲曲公益課,還經(jīng)常跟隨省劇協(xié)、省曲劇團等進校園,為年輕人唱戲、講戲。
2019年,我在社交媒體上開設了直播賬號,沒想到很快就有了幾千名甚至上萬名觀眾,氣氛也越來越熱鬧?,F(xiàn)在我兩個主要的社交賬號已經(jīng)有了近400萬粉絲,里面的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可不少。每次我分享傳統(tǒng)戲曲片段,比如《十保官》《包公辭朝》《寇準背靴》等,都有許多網(wǎng)友和我互動、留言,甚至向我“點戲”。我覺得,互聯(lián)網(wǎng)讓戲曲的舞臺更大了。在劇場里,每場戲的觀眾最多也就一兩千人,現(xiàn)在一條視頻可以有百萬甚至千萬的點擊量,讓更多人感受到戲曲的魅力。
電影《滿江紅》把電子音樂、搖滾和戲曲結(jié)合,也是我第一次“觸電”。剛接到制作組的邀請時,我非常忐忑。雖然唱詞和曲調(diào)都有,但是如何把控靈活而富有激情的音樂節(jié)奏,與劇情、人物貼合,可真是不容易。有些配音短但原唱段長,我得把慢戲改成快節(jié)奏;有些戲短配樂太長,原唱段又不夠填。尤其是隨著人物行走加快的幾個唱段,節(jié)奏很強速度又快,我特意找了豫劇里快節(jié)奏的詞填進去。就這樣,我完成了七個戲曲經(jīng)典片段的改編,包括豫劇《探陰山》《下陳州》《王強點兵》《鍘美案》,曲劇《包公辭朝》等。上映前,我還擔心會不會有很多人覺得改編得不倫不類,“毀了”經(jīng)典。后來我發(fā)現(xiàn),大家對于這種創(chuàng)新很包容。這個經(jīng)歷讓我更深入思考其他更有趣的跨界形式,我還想再嘗試。
如今,聽戲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有年輕的戲迷朋友和我說,以前從來不聽戲,自從看了《滿江紅》就很感興趣,再一搜原版的傳統(tǒng)唱段,才知道戲曲這么好聽。更可愛的是,有網(wǎng)友留言說:“我一個00后怎么特愛聽這個調(diào)調(diào),我是不是快老了啊!”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不難看出這種改編創(chuàng)新的效果。走在路上,我還曾看到三五歲的小朋友被父母帶著哼“一保官,王恩師延齡丞相……”
讓豫劇越來越走進大家的日常,遍布生活的每個角落,扎根在年輕人心里,作為戲曲演員,我覺得這樣才叫“中”。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陳之殷、殷澤昊、蘇雁、王勝昔、王斯敏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李?。?/strong>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03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