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盡熱血獻航天 甘為人梯育桃李
【追 思】
傾盡熱血獻航天 甘為人梯育桃李
——追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七一勛章”獲得者陸元九
光明日報記者 張 蕾 光明日報通訊員 孫國慧 胡藍月
“殫精強國,一縷英魂存海宇;竭慮宇航,滿腔熱血貫云天”“傾盡熱血獻航天,甘為人梯育桃李”……2023年6月12日上午9時,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七一勛章”獲得者,我國著名自動控制、陀螺及慣性導航技術專家陸元九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眾多花圈與挽聯(lián)寄托著人們對這位航天泰斗的無盡哀思。
6月6日,陸元九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仡櫵陌倌耆松?,年少時目睹民族于生死存亡之際,青年時勵志留洋學成歸來、科技報國,從此窮盡畢生精力在中國乃至世界航天領域擎起一面旗幟……這既是個人奮斗創(chuàng)業(yè)、愛國報國的非凡經(jīng)歷,也是中國航天事業(yè)白手起家、自立自強的輝煌歷史。
一輩子不會忘記那幾分鐘
“我所從事的專業(yè)方向,簡單說,就是把耳朵堵住、把眼睛蒙起來,不同外界接觸,通過特定的儀器設備隨時隨地測量物體的方向、速度,從而到達目的地?!标懺畔矚g直白地描述自己從事的慣性導航研究。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那一年,陸元九在公派留洋考試中突出重圍,考取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研究生,師從世界著名自動控制專家C·S·德雷伯教授。經(jīng)過四年寒窗苦讀,1949年,陸元九以優(yōu)異成績獲得世界上第一個慣性導航博士學位。
此時,他獲知了新中國成立的消息。然而,一道道難關卻橫亙在陸元九和祖國之間:中美兩國沒有外交關系,無法辦理回國手續(xù);從事的研究屬于重要機密,美國當局正強迫辦綠卡永久居留,怎么肯放自己回國呢?
為了徹底掃清回國的障礙,陸元九離開實驗室,到福特汽車公司研究所從事民用科技研究。
1956年,陸元九攜家人從舊金山登上回國的輪船。抵達香港后,在港英當局派出的警察押解下穿過九龍,走過羅湖橋,終于站在深圳河邊祖國的土地上?!斑^了羅湖橋到內地這邊,這一段路簡簡單單幾分鐘,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那幾分鐘時間,是從一個世界走到另外一個世界……”每次談起這段回國經(jīng)歷,陸元九都不禁眼含熱淚。
不能依賴別人,否則總是落在后面
回國后,陸元九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工作。
蘇聯(lián)、美國相繼發(fā)射人造地球衛(wèi)星后,竺可楨、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建議我國也開展人造地球衛(wèi)星研制。在一次動員大會上,錢學森首先提出人造衛(wèi)星的有關問題。陸元九接著補充:“要進行人造衛(wèi)星自動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它?!?/p>
1958年,中科院組織開展探空火箭的設計與研制,陸元九以慣性技術專長參與進來。經(jīng)過兩個月的奮戰(zhàn),他們組裝出探空火箭儀器艙模型——雖然只是簡單的原理模型,卻成為我國“兩彈一星”科研工作的起步標志之一。
1978年,58歲的陸元九調入第七機械工業(yè)部13所(現(xiàn)航天科技集團九院13所)任所長。彼時,我國工業(yè)基礎還比較薄弱,研制慣性器件有一定難度,研制高精度測試設備難度更大。如果把儀表等慣性器件比喻成雞蛋、相應的測試設備比喻成母雞的話,外國廠商在這方面的態(tài)度基本一致:“雞蛋”不禁運,“母雞”嚴格禁運。
殘酷的現(xiàn)實令陸元九等人認識到:“不能依賴別人,否則總是落在后面?!庇谑?,他們下定決心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發(fā)展道路,全力推動慣導測試中心建設。后來,在一次國際會議上,陸元九再次碰到相關領域的國外專家。他半真半假地開玩笑說:“當年你們禁運,不賣給我們,現(xiàn)在我們可以向你們供貨?!?/p>
把最寶貴的年華奉獻給國家和民族
“我們這一代人在炮火中求學,在荊棘里拓荒,希望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把創(chuàng)新當作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标懺琶銊詈筝叀?/p>
2015年,他捐出個人積蓄設立了“陸元九青年創(chuàng)新獎”,至今已有110名優(yōu)秀的航天青年獲獎。
2021年6月29日,“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陸元九以101歲的高齡成為這一黨內最高榮譽的最年長獲得者。他將這枚勛章視作全體航天工作者的榮譽:“希望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科技報國,把人生最寶貴的年華奉獻給我們偉大的國家和民族?!?/p>
“一定要認真,老老實實地干活,不能說任何假話。”陸元九說過的這句話,被航天科技集團九院13所型號指揮、團委副書記閆光亞等青年科技工作者作為座右銘牢記在心。如今,年青一代已經(jīng)從老一輩手中接過中國航天事業(yè)發(fā)展的火炬,正沿著航天報國的道路奮勇前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