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由音樂走近中國文化(藝海觀瀾)
我越來越深切地體會到,中國人的音樂是我們祖先天才的創(chuàng)造,是中國人貢獻給人類文明的珍寶。
研究了一輩子音樂,對音樂跨越文化差異、溝通心靈的作用深有感觸。
十多年前,我隨“守望家園——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專場晚會”走出國門,見證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演出。
這場演出陣容除了個別戲劇演員,基本上都是來自我國各地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作為演出的藝術總監(jiān),我希望讓在場的外國觀眾感到驚艷,甚至能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他們對中國文化和中國的認識。我安排的第一個節(jié)目是古琴獨奏家李祥霆彈奏的著名古琴曲《流水》。所用唐琴“九霄環(huán)佩”制于公元756年,那一年李白55歲,杜甫44歲。除了穿越時空的泠泠仙樂,整個劇場鴉雀無聲,真的是“掉一根針在地上都能聽見”。
第二個節(jié)目,是“原生態(tài)”的無伴奏合唱侗族大歌,來自貴州省黎平縣小黃村的9個小姑娘帶著發(fā)自內(nèi)心的微笑走上臺,開口便唱。她們中最大的13歲,最小的9歲。第一次走出村寨、第一次坐飛機,讓她們興奮不已,她們就像在侗寨廊橋上歌唱一樣,用天籟般的聲音瞬間征服了觀眾。
一個是來自歷史的悠遠琴音,一個是來自深山的赤子之聲,天空與大地交會,時間與空間相融,只用這兩個節(jié)目,我的目的就達到了。當然,之后演出中那些來自民間的歌手和他們所傳承的藝術,尤其是他們上臺后那份不加“表演”的真誠,像融冰的春風,入耳入心,化人以深。
緊接著,“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藝術節(jié)”在法國巴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開幕。大會議廳里,來自160多個國家的觀眾齊聚一堂觀賞我們的演出,其中很多人是第一次現(xiàn)場聆聽中國音樂。當二胡曲《二泉映月》縈繞在這座莊嚴殿堂的時候,1000余名觀眾鴉雀無聲,神情肅穆。樂聲裊裊而逝之后將近半分鐘,掌聲才轟然而起,久久不息,似乎是在向阿炳這位中國民間天才音樂家致敬。
除了這兩場令人驚艷的演出,我們還去過許多地方表演,所到之處,都是歡笑和掌聲,是心靈的相知和相融。不知道有多少外國朋友,通過中國人的音樂認識了中國人,認識了中國。我越來越深切地體會到“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是古人莫大的智慧;越來越深切地體會到,中國人的音樂是我們祖先天才的創(chuàng)造,是中國人貢獻給人類文明的珍寶。
我畢業(yè)于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年輕時主要學習西方古典音樂。中年之后,才深感自己對中國音樂的無知,開始了專門的學習和研究。中國音樂有數(shù)千年歷史,真的是浩瀚無垠、博大精深。應該說,過了古稀之年,我才對中國音樂有了一點點認識和了解。經(jīng)過近半個世紀的學習、研究,我才隱約看到一點兒“大象”的模樣,才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大格局。
假如只用一個字來概括中國音樂,我認為是“和”。“和”就是音樂要有不同的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剛柔,而“同”則是“以水濟水”,假如音樂只是相同聲音的不斷重復,那“誰能聽之”?千百年來,“和而不同”的哲學落實在生活和藝術的方方面面,成為我們的祖先貢獻給人類社會的中國智慧。
總結多年體會和感悟,我寫了《中國人的音樂》一書,希望通過我精心選擇的這25個主題和36首音樂,讓讀者對中國音樂這頭“大象”有一個整體印象。全書把中國傳統(tǒng)音樂分成“樂器與器樂”“民歌與聲樂”,把近代西方音樂進入中國后本土出現(xiàn)的各類音樂稱為“新音樂”。至于書名為什么叫《中國人的音樂》,強調(diào)一個“人”字?因為我始終篤信:音樂,是人創(chuàng)造的,是人聆聽的,是人的情感與思想的凝聚與升華。因樂可知心,因樂可知人,你懂得了中國人的音樂,也就懂得了中國人,懂得了中國。
?。ㄗ髡咛?青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