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長征”近 30 年為十余萬紅軍將士“安家”
原標題:“碑林長征”近 30 年為十余萬紅軍將士“安家”
巴中南龕風景區(qū),沿山腳道路緩緩?fù)吓实?,不多久便能看到一座風格莊重沉穩(wěn)的黑、灰、紅三色大門,上書“將帥碑林”四個大字。
這座川陜蘇區(qū)將帥碑林是全國最大的紅軍碑林,系1993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2005年正式落成,旨在紀念和緬懷紅四方面軍紅軍將士的豐功偉績。走進其中,郁郁蔥蔥的草木間,掩映著紅四方面軍主要將領(lǐng)紀念像園、紀念單碑長廊、紅軍將士英名紀念碑等十四大碑區(qū),共嵌碑4580余塊,刻寫紅軍英名13.8萬人。
提起川陜蘇區(qū)將帥碑林,張崇魚是注定繞不過去的人物。這位土生土長的巴中人,在50多歲行將退休的年紀踏上“長征”,近30年來奔走于全國各地,搜集紅軍將士名錄、資料、遺物,在南龕山上“樹碑立傳”,打造出一個共同的“家”。近日,記者跟隨張崇魚的腳步,在巴中、成都兩地探訪其“碑林長征”的不凡歷程。
1
搜集史料樹碑立傳,讓紅軍精神世代傳承
幾年前,張崇魚隨子女移居成都,住進新南門附近一個小區(qū)。房子不大,裝修陳設(shè)十分簡樸,不過其中一個房間卻是他的“專屬”,里面擺滿了各種文獻、資料、著作等。不僅如此,已經(jīng)84歲的張崇魚還時常往返于成都、巴中兩地,為川陜蘇區(qū)將帥碑林紀念館建設(shè)盡心竭力,用各種方式弘揚紅軍事跡。
這條路,張崇魚已經(jīng)走了近30年,然而其緣起還得繼續(xù)往前追溯。
1938年,張崇魚出生于巴中,這里地處此前紅四方面軍建立的全國第二大蘇區(qū)川陜蘇區(qū)。他的親屬和鄰居中,參加紅軍的就有幾十人。“耳濡目染,紅軍的故事陪伴著我的童年時代,而英勇的紅軍,自然就成了我崇拜的偶像?!?/p>
張崇魚讀中學時,學校請來一位老紅軍講黨課。老紅軍一邊講述自己的革命經(jīng)歷,一邊掀開上衣,10多道足足3指寬的傷疤深深震撼了他。
“英雄在我心中的形象具體了起來:原來他們也是血肉之軀,也有常人的悲歡離合。但為了革命,他們舍棄了太多太多?!睆哪且院螅t軍成了張崇魚青年時代前行的榜樣,他積極向黨組織靠攏,1973年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chǎn)黨員。
后來,張崇魚一直在巴中基層工作。1992年,為籌備慶祝紅軍入川60周年紀念活動,時任巴中縣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委主任的張崇魚搜集、閱讀了大量紅軍文獻資料?!拔覍t四方面軍在巴中的相關(guān)歷史有了比較系統(tǒng)的了解,特別是看到巴中子弟先后有12萬人參加紅軍,4.8萬人英勇犧牲,我心里觸動很大。”
“他們,就是這段歷史里的豐碑?!奔o念活動當晚,張崇魚睡不著覺,紅軍故事、紅軍精神匯聚成洪流,激蕩著他的心靈。一個大膽的想法逐漸清晰起來:當年紅軍將士為了后人的幸福生活,甘愿拋頭顱、灑熱血;作為生長在川陜蘇區(qū)的一名共產(chǎn)黨員,他要把史料收集起來,為他們樹碑立傳,讓紅軍精神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碑林”的概念,很快浮現(xiàn)在他的腦海里。張崇魚認為以此紀念革命先驅(qū),能更長久、更深入,而且還有新意。“的確,相比碑刻,著書更簡單,人力物力消耗都更小,但書很容易腐壞和遺失?!痹趶埑玺~看來,紅軍代表了一種永不過時的精神力量,碑林這種既能長期保存,又能有效承載的形式,是最合適的選擇。
這也源于過往成功經(jīng)驗的支撐。此前,張崇魚征集過2000余幅中外書法作品,在巴中陰靈山刻立書碑1300多塊,建成了當時全國第四大書法碑林。
然而,張崇魚剛提出自己的想法,各種質(zhì)疑就撲面而來。家人勸他,快退休的人了,最好“安全著陸”,不要再興師動眾;有人給他潑冷水,說這么浩大的工程,簡直是“愚公移山”;還有人嘲諷張崇魚,懷疑他是為了騙錢游山玩水。
“說實話,我也動搖過,但看著漸漸遠去的歷史、老去的紅軍,我明白不能再等了?!睆埑玺~希望在巴中給他們“安個家”,讓老區(qū)人民永遠記住他們的豐功偉績。臨近退休的他,再度踏上“長征路”。
2
近30年行走超80萬公里,為16.8萬將士留名
1993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在巴中建立“川陜蘇區(qū)將帥碑林”。建設(shè)初期,建設(shè)資金短缺,一個“四沒有”的局面擺在張崇魚面前:沒有專人、沒有專款、沒有專門辦公室、沒有專屬電話。
“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睕]錢,工地材料短缺,張崇魚就利用個人關(guān)系四處去借。當?shù)厮鄰S負責人一開始拒絕賒欠,要求“一手交錢一手發(fā)貨”,張崇魚一次不行就去兩次,兩次不行就去三次,后來終于打動了對方,答應(yīng)免費資助10噸水泥,解了燃眉之急。張崇魚開玩笑道,此后,一個“厚臉皮”的瘦老頭開始在各個材料商之間穿梭游說,成了碑林建設(shè)中的一道風景。
同時,張崇魚等人開始為“川陜蘇區(qū)將帥碑林”搜集紅四方面軍資料。最初他們就像大海撈針一般,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收獲卻很少。
幸運的是,當時達州有一位研究黨史的專家,出版了一部《紅四方面軍人物志》,記錄了2000多位老紅軍的任職情況。張崇魚等人以此為橋梁,開始嘗試與散居在全國各地的老紅軍建立聯(lián)系?!拔夷贸隽藘H有的800元存款,向全國發(fā)出了3000多封信函,闡述了我們建設(shè)將帥碑林的想法和意義?!惫Ψ虿回撚行娜耍麄冴戧懤m(xù)續(xù)收到老紅軍或家屬的回信,并通過多次信件來往逐漸建立起聯(lián)系和信任。
以此為基礎(chǔ),張崇魚等人懷揣神圣的使命感,開始尋找散落在全國各地的紅軍遺物。1993年,他們外出尋訪的第一站是達州,此后又前往武漢、長沙、福州和廣州,拜訪了幾位將軍和20多位老紅軍,繞了一大圈回到巴中。
為了節(jié)省開支,張崇魚等人總是坐火車硬座,甚至在目的地城市住幾塊錢一天的地下室,餓了就買點烤紅薯對付,“每一分錢都掰開來花”。
對他們而言,除了身體上的苦和累,還得應(yīng)付數(shù)不清的誤會。
尋訪的幾十年間,張崇魚曾被當成騙子、被小偷劃破胸口、遭遇車禍、在路上生病甚至病危……老伴無數(shù)次心痛得掉眼淚:“老爺子,莫折騰了,命都快沒了,還找個啥。”然而在張崇魚看來,在信仰的支撐下,旅途的“苦”遠遠比不上成果的“甜”。
截至目前,張崇魚等人已經(jīng)尋訪全國31個省份,總計出行170多次,行程超過80萬公里,拜訪了1000多家單位和6000多位紅軍將士及親屬,搜集到16.8萬余名紅軍戰(zhàn)士英名,掌握紅四方面軍史料兩億字以上。此外,還搜集了20000多張照片,12000多件相關(guān)紀念物品,其中國家一級、二級、三級文物超過300件。
3
耄耋之年不言老“碑林長征”依然在路上
2005年7月15日,占地120余畝的川陜蘇區(qū)將帥碑林,在巴中城郊南龕山頂正式落成?,F(xiàn)場,張崇魚熱淚盈眶:“為了修建碑林,從未好好陪伴家人,家就像一個旅館;和親戚朋友見面開口都是借錢,大家感情逐漸變得疏遠……”
盡管有這樣那樣的遺憾,在他看來,這一切付出又是那么值得。“這一座座豐碑,讓紅軍的英魂得以在此長眠安息,讓這段鮮紅的歷史和紅軍的精神被后人銘記?!?005年11月,川陜蘇區(qū)將帥碑林被中宣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如今,這里已建有紅四方面軍主要將領(lǐng)紀念像園、紀念單碑長廊、紅軍將士英名紀念碑等十四大碑區(qū),共嵌碑4580余塊,刻寫紅軍名錄13.8萬人,成為全國最大的紅軍碑林。
建設(shè)、尋訪過程中獲得的幫助,張崇魚至今記憶猶新。有一位老紅軍捐贈建設(shè)資金后,擔心受騙,和老伴一起千里迢迢從北京趕到巴中。“看到氣勢如虹的碑林和我們簡陋的工作環(huán)境,這位老紅軍感動了,又捐贈了1000元。”
此外,老紅軍的家人們也給予了大力支持。一位通江籍老紅軍之子,專程從西安到巴中捐贈了10萬元現(xiàn)金,修建將帥碑林大門;上海一位98歲的老紅軍夫人捐資10萬元,為將帥碑林建起“錦鯉池”?!拔覀兪盏降牟粌H僅是資助,更重要的是對我們的信任和認可,這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我?!睆埑玺~說。
這一過程也不乏“意外收獲”。通江籍老紅軍女戰(zhàn)士劉漢潤當年隨西路軍征戰(zhàn)負傷,便留在了當?shù)?,后來在甘肅景泰縣工作。由于離開時還很年幼,她既想不起老家具體在哪里,也不知家中還有什么親人,就再也沒有回來過。張崇魚在尋訪中得知后專程趕去拜訪,為其介紹家鄉(xiāng)近況,并找到了她在巴中的親人。2009年,在張崇魚等人的幫助下,時年92歲的劉漢潤回到巴中與親人團聚,并在家鄉(xiāng)暫住了半個月。2020年10月23日,張崇魚將自己幾十年搜集的5147件物品,無償捐贈給川陜革命根據(jù)地博物館和川陜蘇區(qū)將帥碑林紀念館,其中包括各級領(lǐng)導(dǎo)人和名家為碑林親撰的丹青墨寶,以及紅軍將士的手跡、印章、手模和部分紅色史書史料。
為了完成與老紅軍們的約定,張崇魚的腳步還未停歇。1993年8月,他在大連拜訪原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營營長、時任大連市政協(xié)副主席陶萬榮時,對方提出百年之后將遺物捐贈到曾經(jīng)戰(zhàn)斗、工作過的地方。去年6月底,陶萬榮之子阮曉滸聯(lián)系到張崇魚,發(fā)來一份母親的遺物清單:手寫個人履歷表一份2頁、戰(zhàn)爭年代軍大衣1件、繳獲日軍柳條包1個……為了完成老紅軍的遺愿,他親赴大連接收這些遺物。
不久前,又有一位90多歲的老紅軍遺孀從大連來電,希望將丈夫的勛章等物品親手交給張崇魚。“有人問我,身上為什么還有這股勁?我這樣告訴他們:民族復(fù)興國人盼,新的長征路在前。巴山蜀水風云涌,開創(chuàng)偉業(yè)莫怕難。耄耋之年要奮斗,紅軍精神世代傳!”他說,不管吃多大的苦,今生都要始終守護好紅軍英靈。
主角名片
張崇魚,1938年7月出生于四川巴中,中共黨員,現(xiàn)任川陜蘇區(qū)將帥碑林紀念館終身名譽館長。2019年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優(yōu)秀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稱號;2021年,先后入選“中國好人榜”,獲得“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稱號。
1992年至今,先后出行170多次,行程80余萬公里,拜訪上千個單位、6000多位紅軍將士及親屬,搜集到16.8萬余名紅軍戰(zhàn)士英名,掌握紅四方面軍史料兩億字以上。帶頭建成中國最大的紅軍碑林——川陜蘇區(qū)將帥碑林紀念館。此外,還搜集了20000多張照片,12000多件相關(guān)紀念物品,其中國家一級、二級、三級文物超過300件。(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余如波)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