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海鷗塞進罐子,父母不該縱容“熊孩子”
近日,在云南昆明海埂大壩邊,一起孩子抓海鷗事件,引發(fā)不少人的關(guān)注。
從相關(guān)視頻中可以看到,一男子帶著孩子在抓海鷗,抓到后將海鷗塞進罐子。另有一女子讓孩子抓翅膀,游客制止后男孩才放了海鷗。對此,昆明滇池旅游度假區(qū)管委會工作人員接受采訪時表示,海埂大壩以及海港公園里面都設(shè)置了友情提示,提醒游客不要抓鷗,還有一個專門的護鷗中隊。
此事之所以引發(fā)熱議,一方面是因為近來各地游客增多,傷害動物事件頻頻發(fā)生;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孩子身邊成年人責任的缺失。
從前幾日的襲擊孔雀,到近日的抓海鷗事件,可以看到這些孩子身邊的成年人要么選擇隱身,要么承擔了一個誤導的角色。在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時,成年人采取了視而不見的態(tài)度,甚至是幫助孩子“作惡”。
以男孩抓海鷗一事為例,孩子可能年齡尚小,不懂得海鷗只能用來觀賞,并且需要善待。但陪伴孩子的成年人,卻不可能不明白這個樸素的道理——遵守公序良俗,善待自然生物。
目前我們還不能確定孩子身邊的大人就是他的父母,如果是,那孩子做出此種行為,就是家長的失職。常有人說,每個“熊孩子”的背后都站著一個“熊家長”。這樣的說法很多時候并不是夸張,部分家長的一再縱容,對于尚未形成獨立三觀的兒童來說,就是惡意引導。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教更重于養(yǎng)。而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孩子三觀的形成,日常行為的規(guī)范,更多則在于家長。在年齡尚幼的兒童面前,父母不單是一個家庭身份,更是孩子的引路人,是孩子成長過程的一面鏡子。積極、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有賴于家長的正確引導。
以此觀之,在一次次引發(fā)爭議的“熊孩子”事件中,家長角色的缺失乃至錯位,都應(yīng)該引起警惕與重視。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家長不能一再無視。明事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以身作則,是每個成年人的必修課。
□宋述(媒體人)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