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馳電掣入畫屏
風馳電掣入畫屏(逐夢)
蔣 巍
“背”條大路回家鄉(xiāng)
貧窮的日子大都是灰暗的,幸福的生活各有各的光彩。
數(shù)十年走遍各地,貴州是我去得最多的地方。步入今天的貴州,仿佛萬千云朵擦亮了嶄新的大時代。漫步而行,恍然如夢:直插藍天的樓群、車流滾滾的公路、烏瓦白墻的小鎮(zhèn)、綠蔭如蓋的新村,讓我一次次迷路,又讓我一次次拾起往日的記憶。哦,我曾在這個山頭農(nóng)家住過兩天,夜里凍得手腳冰涼,第二天主人送了我一件棉襖;我曾在一個茶場吃過一頓火鍋,卻冷得必須把雙腿放進桌下的棉套里;我曾進入一個叫“一口刀”的山寨,峭壁上的出山路窄得像刀刃,800米下就是滾滾滔滔的烏江……至今,這一切依然歷歷在目,讓我心頭隱隱作痛。呵,看著今日的景象,我必須向歷史作證:“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日子徹底翻篇兒了!
你看,就在我眼前,遠近的青山白云仿佛飛舞起來——那是晾曬在村寨廣場上的丈長蠟染布在風中呼呼作響,把山坡上的一棟棟吊腳樓舞進了秀美的山水畫。路過一間響著樂曲的農(nóng)家樂,只聽吱嘎一響,雕花木格窗被推開,一位頭披藍帕、頸戴銀圈的姑娘探頭沖我一笑——我看見了今日的多彩貴州。
貴州,開門見山,17.6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都是望不盡的山連山。這里的人,日常語匯中沒有“平原”,只有“平壩”——足見那一塊塊小小的田畝是怎樣的狹促。采訪中,聽說當?shù)卦?jīng)流傳一個故事,說改革之初搞承包,一戶人家分得13塊田,女兒幫著父親數(shù)田:怎么只有12塊呢?父親說,那一塊在你草帽下扣著呢。
千百年來,這里的山水雖美,人們卻被封閉在大山里。兩間杈杈房、幾袋苞谷粒、一口破鐵鍋,就是生活的全部。在赫章縣海雀村的一個夜晚,坐在篝火旁,我聽當?shù)毓媚锸w花唱過這樣一首山歌:“苞谷沒有巴掌長,種下一筐收一籮。扯上三尺遮羞布,腳板要當石板磨?!焙H复逶诟吒叩纳狡律希÷窋D在石縫里,耕地沒有石頭多,老百姓的貧困生活可想而知。
農(nóng)家無田,何來飽暖?腳下沒路,何以致富?原地不動,一棵老樹!
路,是文明的血脈、夢想的翅膀、人生的半徑。
貴州人修路,寫滿了奮斗故事??谷諔?zhàn)爭期間,數(shù)萬民工靠肩扛手抬,修筑了聞名于世的晴隆縣“二十四道拐”,這條路成為抗戰(zhàn)中物資運輸?shù)拇笸ǖ?。新中國成立后,為了修路架橋,他們把壯志豪情刻到山壁上?/p>
筑路意志堅,扛起大道上青天,
踏碎了云朵,踢倒了山尖,
不管車馬來得快,總在我后邊!
但那時國家百廢待興,人民普遍貧窮,崎嶇的山路像條條繩索,緊緊捆住了艱難的歲月。好些村寨困在深山,鄉(xiāng)親們過不了陡崖深谷,孩子上不了學,長大了不敢去城市打工,因為他們不識字。海雀村為報答政府年年送來的上萬斤救濟糧,老支書文朝榮領(lǐng)著村民開了一條出山路,種樹10余年,綠化了周邊三個山頭。老支書去世后留下一雙磨不破的“鞋”,那是用刀切割下來的兩段輪胎,再穿孔系繩,現(xiàn)在擺在海雀村紀念館里,成為那段奮斗歲月的見證。
改革開放后,織金縣雞坡村的青年農(nóng)民楊文學帶上妻子一起到貴陽當“背簍”、賣苦力,為省下鞋子經(jīng)常光腳走,攢下13萬元。原準備回家蓋一棟新房,父母說,你給鄉(xiāng)親們修一條出山的路吧。路修了一半,錢花光了,施工隊撤走了,楊文學坐在路口放聲大哭。老父親吼道,哭有什么用?再去打工,回家再修路!第二天,楊文學領(lǐng)著十幾個“背簍”又出發(fā)了。數(shù)年后,在當?shù)攸h委、政府的支持下,出山的路終于修通了,這件事一經(jīng)媒體報道,楊文學從此名聲大噪。后來我在貴陽的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他,他得意地說,現(xiàn)在我出門辦事特別順,大家都熱心幫我,因為人人知道我的名字。
多么可敬又可愛的人??!
沒有行走,只有登攀
有路才有希望,有路才有未來。
鄧迎香,羅甸縣人,嫁到山窩窩里的麻懷村。山寨距縣城40多公里,四周全是犬牙交錯的懸崖峭壁。那時候,沒路也沒電,因為電線桿子運不進來。三個月大的兒子病亡于去縣醫(yī)院的山路上,鄧迎香哭瘋了,只身一人帶上錘子鋼釬上了山,鐵了心要為全村開一條出山路。被感動的鄉(xiāng)親們相繼跟上來了,歷時兩年,大山終于貫通,但那只是一個供人彎腰鉆來鉆去的山洞。她新婚的女兒回家探親,和新郎幾乎是從洞里爬過來的。望著渾身泥水的一對新人,兩鬢斑白的鄧迎香痛心不已,再次帶領(lǐng)村民進了山,又苦干了200多天。剪彩那天,解放牌大卡車呼呼隆隆穿過寬敞的隧道,洞口掛著一幅大紅標語:“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活在大山里,就得頂天立地、英雄一場,讓石頭開花、讓大路通天。
遵義市的草王壩村,地處海拔800米的半山腰,無路、無水、缺田。每逢下雨,村民都把瓦罐盆碗擺在地上,用以接水存用。村支書黃大發(fā)乳名“石頭娃”,從小父母雙亡,是村民東家一碗、西家一碗養(yǎng)活了他。黃大發(fā)當了生產(chǎn)隊隊長后,下決心領(lǐng)著全體村民開鑿一條渠,繞過三重大山,引水入村。他整整苦干了13年,結(jié)果因缺少技術(shù)指導、石渠坡度太小、水量不夠而告失敗。1992年,年近六旬的黃大發(fā)不死心,再度領(lǐng)著200多名村民上了山,天天把身子吊在懸崖峭壁上開路鑿渠,白日干活,夜宿山洞。三年后,這條“大發(fā)渠”終于成功繞過160多里的“絕命崖”,一灣清水歡笑著沖進了草王壩村,從此,鄉(xiāng)親們吃上了香噴噴的白米飯。
2010年,姜仕坤出任國家級貧困縣晴隆縣縣委副書記、縣長??吹疆?shù)厥嗖荻?,他號召群眾種草養(yǎng)羊。羊糞多了,草密了,山綠了,一條條道路開通了,一座座新村建成了,姜仕坤成了全縣聞名的“羊司令”。2016年4月,過度勞累的姜仕坤猝然倒在工作崗位上,年僅46歲。因為白天太忙,他和上大學的女兒約定每晚10點55分通話,那天,女兒等到的電話卻是父親的噩耗……
所有的道路都是大山的渴盼,所有的血汗都是幸福的源泉。路要變平,只有一個辦法:擼起袖子加油干!
把十萬大山連起來
眾所周知,貴州處于云貴高原,以喀斯特地貌為主,山多石脆土薄,地下洞穴和流泉九曲十八彎,宛若迷宮。在這樣的地基上建路建橋,且要保證質(zhì)量,是何等艱難。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錘煉,省交通建設(shè)集團把自己打造成一支無往不勝的鐵軍,團隊現(xiàn)有專業(yè)技術(shù)人員3244人,其中有白發(fā)蒼蒼、依然奮戰(zhàn)在一線的全國知名橋梁專家,有來自各地的青年才俊——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jīng)把家安在了這里。
每項大的路橋項目,都需要數(shù)年時間才能完成,路橋人便以工地為家,長年喝山泉、住山洞。一根立木掛上網(wǎng)兜,就是他們的籃球場;想家鄉(xiāng)了,只能通過手機視頻和遠方的家人說說話,孩子叫一聲爸,這邊的爸爸笑著笑著卻淚如雨下……正是在他們的手上,創(chuàng)造了中國建橋史上的一個個奇跡。80后工程師龔興生坐在操控室,僅用31分鐘就實現(xiàn)了大橋平面轉(zhuǎn)體72度的精準對接,兩邊山坡上看熱鬧的村民禁不住歡呼;女總工張勝林瘦瘦小小,卻連續(xù)多次入選“年度十大橋梁人物”,幾十年來孜孜不倦,在橋梁建設(shè)領(lǐng)域不斷貢獻著自己的智慧……
10年間,這里的人們一張藍圖繪到底,條條高速公路、鐵路、隧道,連接著千姿百態(tài)的美麗大橋,像金絲帶把十萬大山串連起來,仿佛貴州騰身一躍,便登上了氣象萬千的“高速大平原”。
來看氣勢恢宏的北盤江大橋!全長1341.4米,總重近3萬噸,橋面距江面565.4米,高度超過200層摩天大樓,為目前世界第一高橋。再看被譽為“天空之橋”的平塘特大橋,因擁有332米高的世界最高混凝土橋塔而聞名。坐在岸邊窗明幾凈的服務(wù)區(qū),品茗遠眺,大橋如長虹橫天,飛掛兩岸,好大的氣勢,無比的豪邁!最具現(xiàn)代特色的是壩陵河特大橋,不——那不僅僅是橋了,橋端建有數(shù)十米高的觀光電梯,直達橋上通道,并開展了高空蹦極、高空秋千、高空漫步、低空跳傘、玻璃棧道、野外露營等項目,深得年輕游客喜愛。大橋剪彩之際,省公路局為參加工程建設(shè)的10對年輕情侶舉辦了盛大的集體婚禮,并贈給每位新人一個特殊的禮品——用建橋特種鋼精心制作的結(jié)婚戒指。作為證婚人,局長激情地說:“大橋的使用時間是100年,整個大橋造價14個億,這就是我們送給新人的14億聘禮和百年偕老的祝福!”全場歡聲一片,五顏六色的安全帽下,一張張年輕黝黑的臉膛閃耀著驕傲的光芒。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的道橋建設(shè)像一支支穿山越谷的響箭,讓高山化平原,令天塹變通途。水電線路、通信光纜、物流基地遍地開花,大數(shù)據(jù)和新技術(shù)像一條條纖繩,拉動當?shù)亟?jīng)濟加速發(fā)展。于是我們看到,畢節(jié)的大白蘿卜、安龍縣的食用菌、江口縣的“梵凈抹茶”等,紛紛走向海外;遵義大棚的各類蔬菜源源不斷運往上海、成都等大都市……在銅仁,住進新樓的農(nóng)婦袁新芝動情地說:“哪想到幸福生活來得這樣快!”
如今,貴州已建有近2.4萬座雄偉壯美的大橋,懸索、斜拉、拱式、梁式、廊式等各類橋型橫跨山山水水,各顯雄姿,爭奇斗艷,被專家譽為“世界橋梁博物館”,許多獨創(chuàng)性技術(shù)填補了世界建橋史的空白。2018年,北盤江大橋以無可爭議的巨大造型、創(chuàng)新規(guī)制和高超的技術(shù)含量,獲得第三十五屆國際橋梁大會頒發(fā)的“古斯塔夫斯金獎”。截至目前,世界排名前100座高橋,有51座在貴州,前10名有4座在貴州。全國榮獲“古斯塔夫斯獎”的橋梁有9座,貴州占4座。而那些特意保留下來的古老的繩橋、獨木橋、石條橋、鐵索橋、廊橋,都成了這片土地上大風景里的小風景,展示著萬種風情,寄托著一脈鄉(xiāng)愁。
呵,崇山峻嶺之上,云蒸霞蔚之中,勤勞的人們用千萬雙大手,托起一個天高云淡、山青水綠的美好世界。
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部風馳電掣的史詩。過去已去,未來已來!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任。
- 成都新增本土“90+50” 新增病例小區(qū)公布
- 蘇州小伙承包藕塘做印泥帶火常州非遺 數(shù)千萬網(wǎng)友等“上新”
- 四川內(nèi)江:新增1例本土確診病例 系既往通報無癥狀感染者轉(zhuǎn)確診
- 遼寧大連新增9例本土確診和86例無癥狀感染者 3地劃為中風險區(qū)
- 科技部:把網(wǎng)絡(luò)科普隊伍作為重要新生力量來支持和培育
- 9月5日12時開漁 海南臨高恢復漁船正常出海作業(yè)
- 在希望的田野上 | 小小八渡筍助力田林農(nóng)民脫貧致富
- 科技部: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科普事業(yè)
- 中國發(fā)現(xiàn)世界上最早人工合成鉛白化妝品
- 林高遠隊內(nèi)選拔賽全勝奪冠 攜手樊振東、馬龍出征成都世乒賽